
静宁人大代表提出14件“水”建议 5.4万人同时告别饮水难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2 08:57:06
“完成北水南调二期和北部人饮一期工程,解决了雷大、三合等7个乡镇5.4万群众的饮水困难。”这是甘肃省静宁县政府在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向人大代表报告的一组数据。该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2009年“10件实事”以来,县政府认真组织实施,使人大代表提出的14件涉“水”建议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4件“水”建议转交政府重点办理
在2008年底召开的静宁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尹玺潘、李刚等代表提交了涉“水”建议14件。2009年初,该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将代表建议转交县政府办理。
交办会上,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将14件涉“水”建议作为重点建议,要求县政府和相关承办单位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办理,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尽力倾斜,使代表提出的问题得到尽快解决,使群众的愿望变为现实。
为了掌握重点建议的办理进展情况,2009年8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委、室负责人,先后两次深入县水务局、县自来水公司,对14件涉“水”建议办理情况进行逐件督办;给合集中走访代表活动,深入四河、司桥、余湾等6个乡镇和部分群众家中,一边调研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一边现场了解重点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代表建议其实就是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县人大常委会认真督办代表建议,这是对代表的尊重,更是对广大群众的关心。”应邀参加视察、调研活动的蔡志明代表如是说。
14件“水”建议也被县人大常委会列为视察、审议的重点
为了让偏远山区的群众都能吃上“放心水”,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在确定2009年工作要点时,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列为视察和审议的重点。
2009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在县水务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深入甘泉工程、北水南调二、三期工程、中沟人饮工程建设现场,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
同年10月,该县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条针对性较强的审议意见:(一)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方增加资金投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县农村自来水通村和入户率大幅度提高;(二)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做好节约用水工作;(三)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保证已建成的供水站点正常运行;(四)加强水质监测,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水质净化处理、安全隐患排除等工作,确保城区居民和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
政府认真办理,5.4万人告别了饮水难
静宁县政府对14件“水”建议非常重视,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多方争取资金,超前组织实施。
——2009年,开工建设北水南调二期、三期工程,新建大口井2眼,一、二级泵站各1处,安装机泵设备6台,变压器2台,自控设备1套,建设800立方米蓄水池2座,铺设供水主管道4条44公里、支管道401公里,检查井508座。该工程于2009年7月底开始蓄水运行,让雷大、余湾、双岘、威戎、李店、治平6乡镇49村4.24万人和县城居民一道饮上了同一个水源——古城乡庙堡村水源地的自来水。
——2009年,开工建设中沟人饮工程,新建集水井1眼,沉淀池、清水池和泵站管理所各1处,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安装潜水电泵2台,变压器和自控设备各1台,铺设上水主管道2.7公里,供水管道44.7公里,检查井69座。该工程于11月底开始蓄水运行,中沟人饮工程的建成,解决了13村1.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据该县水务部门负责人介绍,至2009年底,该县自来水通村率达到59%,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