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天水市秦州区人大代表崔阿宝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2 08:57:12
不是农民的农民代表
他,1990年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扶贫办工作,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三天两头深入到贫困村,和贫困农民一起探讨致富的门路。他的引导和项目的带动,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有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带头人也脱颖而出。他为全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积极的努力。2006年底,他顺利当选秦州区六届人大代表。他就是被项目区群众亲切称为“致富主任”的秦州区扶贫办主任崔阿宝。
2002年1月,崔阿宝全程列席秦州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区政府工作报告时,他听到中梁乡几位人大代表说:中梁乡距离秦州城区不足
崔阿宝把这个消息告诉几位人大代表,大家都很振奋。但没想到种惯小麦的农民对种韭菜不“来电”。于是他们起早贪黑,入户动员。为了让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农民接受,崔阿宝邀请几位区、乡人大代表当评委,在中梁乡何家庙村召开了参与式整村推进大会,让群众用玉米粒投票选定项目——该项目终于被大多数群众接受了。
今年4月初,主动找扶贫办争取项目的何家庙村支书何牛哥说:“当初,崔主任让我们在浅山干旱区试搞大棚韭菜种植时,一部分人有顾虑。如今,一个3分地的韭菜大棚年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而且当年建设、当年受益,1个韭菜大棚的效益相当于一亩小麦收益的五六倍……”
如今,这个区域已发展韭菜大棚1300多座,周边村农民也开始走这条路子,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产业扶贫中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当选人大代表后,崔阿宝更是扎在贫困村,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解决群众在实施致富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地处半干旱山区的耤口、汪川、杨家寺等乡镇的许多村因干旱影响核桃树的成活率,崔阿宝深入田间地头,大力推广果树覆膜技术。他一边耐心地解说“根部蘸泥、栽苗浇水、覆膜集雨”的原理,一边亲自栽植示范。此项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这一区域核桃栽植面积逐年增加,20多个村庄受益。
2008年秋,崔阿宝走访核桃种植户时发现,部分群众在核桃树的施肥、防病害等方面技术不到位,有些树成了“小老树”,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收入。2009年年初召开的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对核桃种植户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的建议》,建议林业主管部门利用农闲时间多开展以病害防治、冬季管理等为内容的培训,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部分核桃树已开始挂果,成为群众的一棵“摇钱树”。
2008年区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崔阿宝和李映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农业项目整合力度,积极实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作为一号建议转交区政府办理。建议提出:要对农牧、林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进行整合,实施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做大做强做精果品、蔬菜、畜牧及其他新兴产业,确保项目区农民持续增收。
为此,崔阿宝深入省列11个重点贫困乡镇的254个贫困村进行逐村调查,与贫困村群众倾心交谈,寻找贫困根源,探索符合区情民情的脱贫模式,共商发展大计。几年的努力,他们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市场带动型、科技组织带动型、贸易公司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5种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种养业基地、科技扶贫、社会公益事业等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扶贫特色项目,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三有格局”,以及“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这种订单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使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他推广的、为广大贫困群众乐于接受的“浅山干旱区无公害大棚韭菜、中药材、脱毒马铃薯、散养鸡、林果业、芦笋、甜玉米、养牛”等八大产业已成为农民快速脱贫的产业链条。
今年1月,在区人代会期间,崔阿宝又提出了关于加大产业培训和后续管理等建议。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已争取到第一批扶贫资金801万元,主要实施核桃、大樱桃、架豆王的种植和蔬菜大棚的建设……
崔阿宝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多面群众送来的锦旗,其中有一面写着:“廿载艰辛扶贫路,持之以恒惠三农;双手托起贫困村,全心全意系百姓。”这或许是对这位不是农民的农民代表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