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江“季会制”:破解乡镇人大职权“虚置”
稿件来源:中国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5-06-23 09:09:15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乡镇人大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重视,乡镇人大被边缘化,会期缩水、程序空转,人员配备和工作条件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有的地方,乡镇人大工作甚至处于“停摆”状态。
在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大,从2007年4月起,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至今已坚持了八年多的时间。如今,“季会制”在水江镇已经从探索实践走向了制度常态,为破解乡镇人大职权“虚置”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本。
把人代会开实些,变代表履职“被动”为“主动”
说到推行“季会制”的初衷,绕不开当时水江镇所处的大环境。2007年,这个地处重庆市南川区东部的小镇驶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由于涉及众多民生的问题,亟须搭建一个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的平台和载体。
因此,充分发挥人大作用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但由于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一年一次人代会难以让人大职权得到充分行使和体现,而且代表开会议程相对单一。”南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先畅时任水江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依照他的设想,为了把人代会开得实在一些,2007年4月,水江镇人大在总结一年一次人代会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每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
“季会制”在水江镇推行开来。
据了解,水江镇每年1月的第一次人代会与各地一般的人代会有相同之处,主要是听取并审议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当年的工作计划,其余三次会议则是结合当年各项工作的实际推进情况,听取审议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比如关于城镇建设、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报告等。
每次人代会召开之前,镇人大主席团都会提前向代表发出通知,告知开会时间和会议议程,让代表预先做好安排。在人代会正式开会前一天,主席团召开会议并成立会议筹备领导小组。
“大会程序虽然简单,但是内容却并不简单。”水江镇人大主席邓强定向本刊记者介绍称,会议先由政府分管领导向代表报告工作,而这些政府专项工作报告须经政府办公会、党委会集体审查后才能上人代会,“杜绝报告只写成绩、淡写问题,不写措施。”邓强定说,报告过程中,有时会要求使用多媒体、PPT等形式,就是为了让代表“眼见为实”。
报告结束后,进入现场点评环节,党委书记或镇长、人大主席及时对单项工作报告进行点评,同时由各代表团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就所辖区内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邓强定说,现场点评环节往往气氛十分热烈,代表不说简单笼统的客套话,直言相关工作缺点,常常令分管镇干部“耳热心跳”。所有建议都会被大会秘书组统一收集起来,作为镇政府下一步开展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大会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会上,每位代表都会收到一份对这些报告进行会诊的“测评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档次,测评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投票一小时后,镇政府工作的“考试成绩”会被当场公布。记者注意到,在水江镇2014年9月29日召开的六届人大十一次会议上,代表对镇政府关于水江镇城镇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和镇社会保障等三个报告进行了测评,其中就有两名代表对城镇管理工作投了“不满意”。
除了接受测评,对于上次人代会中代表们就审议的重点工作提出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还要有所答复。没有收到政府办理结果反馈的,或是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代表,在本次会上还可以再提出意见或进行专门的询问。
“以前是一年开一次人代会,听听报告,举举手,闭会后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个代表。现在不同了,每季度开一次人代会,会上代表不仅能及时了解政府工作,还能对其进行点评、测评,提建议,履职机会大大增加。”水江镇人大代表李仁平说。
刘先畅说,多年来,在水江镇人大“季会制”的一系列探索中,人大代表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变被动履职为主动履职,遇事敢于说“我是人大代表,我有监督和提出建议的权利”,切实推动了代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水江镇大坪路是一处商居密聚区。2012年因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纠纷,施工建设拖延迟缓,道路日晒雨淋车压,致该路面严重毁损,到处坑坑洼洼,晴时人行尘土风扬,雨天车过泥水四溅,给居民、商户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群众怨声载道。
李仁平代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两次在水江镇人代会期间提出修路建议。2014年年初,该工程纳入年度解决十项民生工程之一。镇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油化,整治后的街道,污水管道入地,路面人车分流,人行道两边绿树成荫、照明统一,车道平整宽敞,居民们感到十分满意。
“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很快解决,镇人大‘季会制’功不可没。”李仁平是连任四届的镇人大代表,据他回忆,以前镇里每年开一次人代会,会期最长两天,最短的仅半天,主要是审议镇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群众反映的哪儿的路该修了,哪儿的征地拆迁矛盾突出之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代表只能在一年一次的人代会上反映,而且答复和解决的情况,只能等到来年的人代会才能得知。监督效果根本无从体现。”李仁平说。
现在每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诸如,采煤沉陷区的搬迁安置、房屋产权证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水江广场的修缮、困难居民的低保办理等许多民生问题都能在会上及时提出,并很快得到解决。
不仅如此,近年来,借助“季会制”搭建的平台,水江镇人大不断创a新,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切实加强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在村居委建立“代表活动室”,支持代表小组开展一系列活动;确保每名代表每年一次在人代会上进行履职情况介绍,接受选民监督。
在多方努力下,水江镇人代会上,代表履职热情越来越高,提出问题越来越较真,会议也越开越有质量。尽管水江镇最远的村到镇上要几个小时,但每次人代会代表到会率都在90%以上。
“其实,代表们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邓强定说,通过人大“季会制”,给政府工作施压,提高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一举多得,由此形成了良性互动,提升了水江镇的各方面工作。邓强定认为,这是水江镇人大“季会制”价值的最大体现。
如今水江镇环境变好了,生态变美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宽阔的中心广场周边,大型超市、购物广场、星级酒店一应俱全,一个现代商业城正在拔地而起。当地村民深切感受到了水江的变化。选民何光尧告诉本刊记者,“‘季会制’确实实用,帮助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看着水江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里高兴。”
法治框架内的基层民主新探索
去年,张德江委员长在浙江调研乡镇人大工作时一再强调,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积极探索依法履职的新方式、新机制,扎实推动乡镇人大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酝酿出台有关县乡人大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乡镇人大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邓强定对记者说,近年来,水江镇人大“季会制”仍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012年,从水江镇六届人大开始,在每一季度召开会议之前,都要组织代表围绕会议确定审议的政府专项工作报告进行调研、视察,以便代表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在审议时能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不仅如此,每一次会议我们还邀请10名普通公民旁听。”邓强定介绍说。
这些普通公民们是通过村民自荐、代表推介等方式产生。在邓强定看来,公民旁听能够让群众直观地了解人代会的情况,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拉近了人大、政府与基层群众的距离,让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百姓及时了解到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代表同群众的关系,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人大‘季会制’坐实了代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总结八年多的发展历程,镇党委书记杜武表示,水江镇人大“季会制”符合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把单项监督与整体监督、分散监督与集中监督结合起来,凸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
“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百姓的民主政治诉求也更加强烈,加强基层人大制度建设日趋重要。”杜武说,水江镇人大“季会制”依靠法治的精神、民主的力量,将党委、政府的决策转化为全体人民群众的意志,不仅使各项工作体现了社情民意,而且有利于凝聚人心,提升工作效率,更使基层民主成为一种常态。
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祥忠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乡镇(街道)人大(工委)在法律范围内大胆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来自最基层的探索创新是很有生命力的,如
南川区铁村乡,采用‘八字法’每季度组织代表对政府工作开展评议;铜梁区专门出台了区镇人大工作办法,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在破解基层人大依法履职难题方面先行先试。”张祥忠表示,一定程度来说,这些探索创新都是受水江“季会制”最直接的影响和推动。
(文/ 本刊记者 张维炜)
在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大,从2007年4月起,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至今已坚持了八年多的时间。如今,“季会制”在水江镇已经从探索实践走向了制度常态,为破解乡镇人大职权“虚置”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本。
把人代会开实些,变代表履职“被动”为“主动”
说到推行“季会制”的初衷,绕不开当时水江镇所处的大环境。2007年,这个地处重庆市南川区东部的小镇驶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由于涉及众多民生的问题,亟须搭建一个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的平台和载体。
因此,充分发挥人大作用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但由于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一年一次人代会难以让人大职权得到充分行使和体现,而且代表开会议程相对单一。”南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先畅时任水江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依照他的设想,为了把人代会开得实在一些,2007年4月,水江镇人大在总结一年一次人代会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每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
“季会制”在水江镇推行开来。
据了解,水江镇每年1月的第一次人代会与各地一般的人代会有相同之处,主要是听取并审议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当年的工作计划,其余三次会议则是结合当年各项工作的实际推进情况,听取审议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比如关于城镇建设、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报告等。
每次人代会召开之前,镇人大主席团都会提前向代表发出通知,告知开会时间和会议议程,让代表预先做好安排。在人代会正式开会前一天,主席团召开会议并成立会议筹备领导小组。
“大会程序虽然简单,但是内容却并不简单。”水江镇人大主席邓强定向本刊记者介绍称,会议先由政府分管领导向代表报告工作,而这些政府专项工作报告须经政府办公会、党委会集体审查后才能上人代会,“杜绝报告只写成绩、淡写问题,不写措施。”邓强定说,报告过程中,有时会要求使用多媒体、PPT等形式,就是为了让代表“眼见为实”。
报告结束后,进入现场点评环节,党委书记或镇长、人大主席及时对单项工作报告进行点评,同时由各代表团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就所辖区内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邓强定说,现场点评环节往往气氛十分热烈,代表不说简单笼统的客套话,直言相关工作缺点,常常令分管镇干部“耳热心跳”。所有建议都会被大会秘书组统一收集起来,作为镇政府下一步开展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大会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会上,每位代表都会收到一份对这些报告进行会诊的“测评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档次,测评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投票一小时后,镇政府工作的“考试成绩”会被当场公布。记者注意到,在水江镇2014年9月29日召开的六届人大十一次会议上,代表对镇政府关于水江镇城镇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和镇社会保障等三个报告进行了测评,其中就有两名代表对城镇管理工作投了“不满意”。
除了接受测评,对于上次人代会中代表们就审议的重点工作提出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还要有所答复。没有收到政府办理结果反馈的,或是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代表,在本次会上还可以再提出意见或进行专门的询问。
“以前是一年开一次人代会,听听报告,举举手,闭会后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个代表。现在不同了,每季度开一次人代会,会上代表不仅能及时了解政府工作,还能对其进行点评、测评,提建议,履职机会大大增加。”水江镇人大代表李仁平说。
刘先畅说,多年来,在水江镇人大“季会制”的一系列探索中,人大代表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变被动履职为主动履职,遇事敢于说“我是人大代表,我有监督和提出建议的权利”,切实推动了代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014 年9 月29 日,水江镇镇长舒茂全在镇六届人大九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摄影/ 赵长平
通过“季会制”,啃“硬骨头”实惠民生水江镇大坪路是一处商居密聚区。2012年因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纠纷,施工建设拖延迟缓,道路日晒雨淋车压,致该路面严重毁损,到处坑坑洼洼,晴时人行尘土风扬,雨天车过泥水四溅,给居民、商户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群众怨声载道。
李仁平代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两次在水江镇人代会期间提出修路建议。2014年年初,该工程纳入年度解决十项民生工程之一。镇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油化,整治后的街道,污水管道入地,路面人车分流,人行道两边绿树成荫、照明统一,车道平整宽敞,居民们感到十分满意。
“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很快解决,镇人大‘季会制’功不可没。”李仁平是连任四届的镇人大代表,据他回忆,以前镇里每年开一次人代会,会期最长两天,最短的仅半天,主要是审议镇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群众反映的哪儿的路该修了,哪儿的征地拆迁矛盾突出之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代表只能在一年一次的人代会上反映,而且答复和解决的情况,只能等到来年的人代会才能得知。监督效果根本无从体现。”李仁平说。
现在每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诸如,采煤沉陷区的搬迁安置、房屋产权证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水江广场的修缮、困难居民的低保办理等许多民生问题都能在会上及时提出,并很快得到解决。
不仅如此,近年来,借助“季会制”搭建的平台,水江镇人大不断创a新,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切实加强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在村居委建立“代表活动室”,支持代表小组开展一系列活动;确保每名代表每年一次在人代会上进行履职情况介绍,接受选民监督。
在多方努力下,水江镇人代会上,代表履职热情越来越高,提出问题越来越较真,会议也越开越有质量。尽管水江镇最远的村到镇上要几个小时,但每次人代会代表到会率都在90%以上。
“其实,代表们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邓强定说,通过人大“季会制”,给政府工作施压,提高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一举多得,由此形成了良性互动,提升了水江镇的各方面工作。邓强定认为,这是水江镇人大“季会制”价值的最大体现。
如今水江镇环境变好了,生态变美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宽阔的中心广场周边,大型超市、购物广场、星级酒店一应俱全,一个现代商业城正在拔地而起。当地村民深切感受到了水江的变化。选民何光尧告诉本刊记者,“‘季会制’确实实用,帮助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看着水江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里高兴。”
法治框架内的基层民主新探索
去年,张德江委员长在浙江调研乡镇人大工作时一再强调,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积极探索依法履职的新方式、新机制,扎实推动乡镇人大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酝酿出台有关县乡人大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乡镇人大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邓强定对记者说,近年来,水江镇人大“季会制”仍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012年,从水江镇六届人大开始,在每一季度召开会议之前,都要组织代表围绕会议确定审议的政府专项工作报告进行调研、视察,以便代表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在审议时能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不仅如此,每一次会议我们还邀请10名普通公民旁听。”邓强定介绍说。
这些普通公民们是通过村民自荐、代表推介等方式产生。在邓强定看来,公民旁听能够让群众直观地了解人代会的情况,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拉近了人大、政府与基层群众的距离,让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百姓及时了解到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代表同群众的关系,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人大‘季会制’坐实了代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总结八年多的发展历程,镇党委书记杜武表示,水江镇人大“季会制”符合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把单项监督与整体监督、分散监督与集中监督结合起来,凸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
“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百姓的民主政治诉求也更加强烈,加强基层人大制度建设日趋重要。”杜武说,水江镇人大“季会制”依靠法治的精神、民主的力量,将党委、政府的决策转化为全体人民群众的意志,不仅使各项工作体现了社情民意,而且有利于凝聚人心,提升工作效率,更使基层民主成为一种常态。
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祥忠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乡镇(街道)人大(工委)在法律范围内大胆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来自最基层的探索创新是很有生命力的,如
南川区铁村乡,采用‘八字法’每季度组织代表对政府工作开展评议;铜梁区专门出台了区镇人大工作办法,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在破解基层人大依法履职难题方面先行先试。”张祥忠表示,一定程度来说,这些探索创新都是受水江“季会制”最直接的影响和推动。
(文/ 本刊记者 张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