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滚球app下载_欧洲足球锦标赛-外围体育

图片
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愿“脱敏”成为一种常态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5:57:20

   每年的两会都有很多亮点,今年两会最亮的亮点莫过于地方官员的脱敏,即在更加开放的两会效应下,一切敏感的问题不再那么敏感了,一切惯见的障碍和禁区仿佛都被打破。
  典型的表现在,许多地方官员对一些本地敏感事件毫不遮掩地回应。如:在回答记者周久耕是如何处理的的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坦诚相告已被立案审查。被追问对自己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时发生的弑师案一事看法时,如今已是山东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没有避谈自己的评价。还有,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从容回答记者对出租车罢运的提问,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不等媒体提问就主动反思起瓮安事件的教训。

  这种脱敏证明了一个常识: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敏感问题,敏感问题都是被人刻意遮出来的。

  谣言止于公开,同样,敏感也脱敏于透明。有些问题之所以变得很敏感,使政府陷于被动,让官员如临大敌,不是问题本身有多麻烦或易成为不稳定因素,而在于政府的刻意遮掩和故意隐瞒。结果,越隐瞒,问题越讳莫如深,越给公众官员在说谎,政府在隐瞒真相的恶劣暗示,强化了社会其中必有见不得阳光的利益的印象。于是,一般的、很普通的问题就变成了敏感问题。到头来,丑越遮越丑,越遮越让人逆反。
  比如,前段时间浙大院士涉嫌剽窃论文事件的遮掩,就使这一普通学术丑闻成为了一个敏感事件。不过,此次参加两会的两位浙江大学的人大代表倒没有讳言,向媒体通报了调查经过和结果,并表示,不再续聘卷入剽窃事件的院士。这种公开,并没有影响浙大的形象,也没有激起舆论新一轮对浙大的质疑,而是回归为普通学术不端事件。自己不刻意遮掩,话题自然就脱敏了。

   
同样,薄熙来、石宗源以及南京市市长对本地负面事件的坦然面对,展现了一种自信,并寄望于这种自信能赢得公信。官民坦诚相见之时,还有什么敏感不敏感的问题呢?这不仅是两会政治中坦诚相见的良性互动,更是地方官员处置负面事件的成熟与自信。

   
两会媒体云集、氛围开放,给一些敏感话题制造了脱敏的时机。平时呢?但愿脱敏能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