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亭:围绕三大民生难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2 12:35:17
“听了县政府关于城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资金、汭河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资金、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纲要等有关问题的报告及说明后,请各位组成人员审议并发表意见。”
近年来,甘肃省华亭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县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煤采完了怎么办,采空塌陷了怎么办,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三大民生难题,通过听取审议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定、开展专题调研、代表视察和监督检查,在破解三大难题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取得了一定实效。
围绕煤采完了怎么办
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华亭县是全国13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矿区之一,是甘肃东部煤电产业发展的重点核心区。随着煤炭开采量的迅速扩大,煤采完了怎么办的问题愈加突出。对此,在该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适度控制煤炭资源开采规模,加快煤炭增值转化步伐,促进华亭可持续发展的议案》。议案受到大会关注,并通过了该议案《决议》。
“《决议》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全县上下和社会各界对煤炭资源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和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地企互惠双赢;强化了地方政府在资源环境方面应该负有的调控、监管、协调的职能作用。”该县人大常委会一工作人员表示。
4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对《决议》给予了持续关注。去年3月,全省最大的煤化工项目——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在华亭大地拔地而起。这一重大项目的开工实施,为适度控制煤炭开采规模、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促进煤炭资源型县份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规范煤炭开采的监督管理程序,2008年9月,华亭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华亭县控制煤炭开采规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并对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具体管理事项作出了决议。
2008年11月,华亭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人大代表对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通过听介绍、看现场,代表们对项目的建设情况给予了肯定。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文学说:“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的实施,使煤炭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围绕采空塌陷了怎么办
着力改善塌陷区群众民生条件
由于长期开采,华亭县地面沉陷坍塌十分严重,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在华亭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矿区塌陷区治理方面的建议4件。代表的建议及群众的反映,引起了县里的高度关注。县委、县政府就此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现场察看塌陷状况,研究解决对策,并要求塌陷区乡、村、社确定专人负责监测塌陷情况,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制定《矿区塌陷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踪督办,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矿区塌陷区治理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代表建议和常委会审议意见,在《甘肃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先行建立了“政府统揽、企业出资、社会参与、基金管理”的治理机制,制定实施了《华亭县煤炭开采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采取与矿山企业签订治理协议和委托治理合同的办法解决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问题,大力实施矿区塌陷治理项目和移民搬迁工程,保证了塌陷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8年11月,华亭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人大代表对北河塌陷安置区进行了视察。走进小区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代表们感到十分欣慰。以前,这是县城北郊的一个煤炭市场,每天聚集着200多户煤炭经销户,煤堆如山,煤尘蔽日,周围居住群众怨声载道。如今,煤炭市场已经搬迁,采空塌陷北河安置区随之建起,已入住的211户独门独院小康住宅整齐划一,高标准小学、医疗站、健身场所、便民中心、文化广场等拔地而起。
“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搬到城里来住。”住进北河采空塌陷安置区的农民代表石炯明高兴地说:“搬过来后离城近了,可以在城里做小本生意,每年还可领到1000多元塌陷补偿费。”
据了解,近年来,华亭县积极为塌陷区群众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东华镇对塌陷区居民实行政策倾斜,为1239户1541名居民免费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为326户690名居民办理了低保;砚峡乡设立100万元塌陷区发展基金,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800元养老保险金,为362户塌陷区居民办理了低保,使塌陷区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围绕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
大力实施特色品牌产业开发
华亭县是工业强县,农业短腿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9月,华亭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对全县工业反哺农业及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提出要不断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大力实施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发。2006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建议要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品牌产业,用品牌占领市场,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议提出后,华亭县不断加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从2007年占地方财政收入9%增加到2009年13%,2007年达到1696万元,2008年达到2300万元。今年,按照“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县财政安排支农资金达到3029万元。其中,安排统筹城乡发展资金1369万元,安排草畜、药材、核桃、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建设资金412万元,支农贷款贴息和担保基金200万元。同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格局,把草畜、药材、核桃、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开发作为品牌产业来抓,与煤电化运产业同等定位,力求“矿产资源强县、特色农业富民”两个轮子协调运转。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45万头,药材、核桃、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2万亩、18.9万亩和3.8万亩。已建成东华镇黎明川畜牧科技示范园、马峡青松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山寨乡百草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神峪乡润华农产品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砚峡乡千亩大田密植核桃园、神水路蔬菜产业带等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头企业。
去年11月,华亭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代表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要始终坚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加强对药农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切实搞好市场调查,发展订单优质产品,不断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今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了“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商标注册证书,自此,该县中药材在树立产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神峪乡吉家河村的县人大代表糟牛娃说:“去年的建议得到了落实,县里大力扶持我们种植蔬菜,今年我带头搭建了8座蔬菜大棚。由于经济效益好,这几天,有群众让我提关于扶持建蔬菜塑料大棚的建议,好让广大农民都能尽早致富。”这一建议,让联系走访代表的华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苗有林深感欣慰,他立刻将该建议反馈给乡政府。乡党委书记王继有当即表态:“将联系县城5家超市和蔬菜销售点负责人召开会议,就蔬菜销售问题,与菜农签订一个订单协议,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听了乡党委书记的表态,苗有林说:“县乡为群众确实办了一件好事,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今年,华亭县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开辟了神水路沿线优势区域蔬菜产业开发带,流转河谷川地1000亩,还统一规划搭建蔬菜大棚2748座,舞起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