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盯紧一件事——民勤办理代表建议加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56:11
民勤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总理多次做出指示,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了认真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甘肃民勤县十六届人大代表连续五年把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建议提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当作头等大事抓在了手上。
代表提出《关于合理分配石羊河水资源建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启动,上游水库首次开闸向民勤放水
民勤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问题是水资源严重缺乏。民勤境内无自产地表水径流,唯一的地面水源是石羊河。其上游支流有古浪、黄羊、杂木、金塔、西营、东西大河等。随着上游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成倍增加,致使流入民勤境内的河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5.8亿立方米急剧下降到最低年份的0.8亿立方米。
民勤30万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为了生存和发展,李林文等16名县十六届人大代表联名在民勤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马新民等12名市人大代表联名在武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合理分配石羊河水资源的建议》。一条建议分别在市、县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时提出,说明民勤确实干旱,老百姓确实希望民勤有水,人大代表和各级领导也确实把解决民勤缺水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级人大代表的建议,并进行了认真办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启动。2006年2月25日,靠谱的滚球app下载:在凉州区举行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暨应急项目启动大会,决定投资6.7亿元,建设西营专用输水渠,建设凉州区的西营、清源和民勤县环河三个灌区的节水改造及配套工程。目标是通过上游节水,截至2010年,上游向民勤增加下游水量2.08亿立方米,使民勤蔡旗过水断面来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为了落实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省水利厅和武威市决定逐年增加上游给民勤的下游水量,并于2006年3月10日,首次从西营水库向民勤放水6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治沙、调水补贴资金也得到了落实。靠谱的滚球app下载:为解决民勤从景电工程调水价格高和压沙成本高,群众难以承受的问题,决定每年给予民勤调水水价补贴600万元,压沙补贴1000万元,并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在民勤干部群众的脑海里,从2006年首次从西营水库向民勤放水开始,连续5年每年向民勤放水,就再也没有间断过。有几组数字每个民勤人都不会忘记:2006年蔡旗断面来水量1051万立方米;2007年蔡旗断面来水量1706万立方米;2008年蔡旗断面来水量3575万立方米;2009年蔡旗断面来水量6571万立方米;2010年蔡旗断面来水量13347万立方米。经过几年的努力,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出现了3平方公里的水域。
代表提出《加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关井压田建议》,人大积极行动搞调研,政府狠抓落实出台了“民勤县实施关井压田决定”
曾几何时,在民勤人民的思维定格中,要想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关键的措施是调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各级人大代表更是头脑清醒,积极建言献策。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县18个乡镇的人大代表共提出关于加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意见建议22件。在2008年召开的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高立文等10名县人大代表提出了《加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关井压田建议》,被县人大常委会列为2008年重点建议进行跟踪督办。
2008年3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收回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重点对昌宁乡、蔡旗乡、林业局、农机局、电力局、湖管处、白猪育种场所属的7个农林场进行了实地查看。在3月9日举行的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关井压田是贯彻温家宝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重要指示,维持民勤绿洲的永续生存,维持民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收回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是关井压田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3月19日到26日,民勤县人大常委会组成4个工作组,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县关井压田、日光温室搭建和个体农林场沿变发展过程分赴9个乡镇进行了调查,形成专题报告2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0条,转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
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有关报告和建议,出台多项措施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贯彻落实:及时报请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民勤县实施关井压田决定》,要求到2010年全县关闭机井3000眼,当年关闭了机井500眼,削减地下水开采5000万立方米。要求大面积压缩耕地,当年完成了8.5万亩;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收回县属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的决定》,当年收回机关农林场56个,压减耕地42324亩。制定了《加快日光温室建设的决定》,按照户均1至2座温室大棚的要求,到2010年发展日光温室5万亩。全县上下按照关井、压田、建棚、移民、退耕等工作思路,积极投身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
据有关方面统计,从关井压田开始至2011年,全县累计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耕地441800亩。
代表提出《加快民勤防沙治沙建议》,武威市、民勤县机关干部职工、人民群众齐参与,打响了“老虎口”沙患治理和“青土湖”防沙治沙战役
民勤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调水治沙的历史。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民勤人不论在什么场合永远离不开这个话题。在2009年初举行的民勤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来自湖区的李绪文代表和当时的县林业局局长白辉宾有一段对话:李代表说:“白局长,你以前是我们西渠镇的党委书记,现在你当了林业局长,你说一下,像我们的青土湖沙患那么凶,有个办法没有?”
“老李,你说的这些事县上早有安排,县上计划今年重点治理老虎口以西以北沙患地区,青土湖的沙患治理明年就安排,怎么个没办法呢。”白局认真回答了李代表的问题。
还没等白局长把话说完,李绪文代表紧接着又说:“那好,只要县上有这个安排,我们湖区的代表今年就提治理沙患的建议。”人代会结束后,县政府积极办理代表建议,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实施了“老虎口”防沙治沙工程。
老虎口沙区是民勤绿洲中部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南北长33公里,流沙面积达12.4万亩,沙患严重影响沿线及周边5个乡镇农业生产、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的安全。2009年秋季,民勤县组织治沙突击队、治沙协会及专业治沙队伍34支,以“老虎口”小西沙窝压沙道路两侧流沙治理为重点,实施工程治沙1.5万亩。农田和“老虎口”沙区相连的大滩乡北东村农民高玉说,政府投资治沙造林,不仅使我们的庄稼和家园不再受风沙的侵害,每年利用春秋农闲时节参与压沙、造林,每年还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连古城植被管理站站长陈永明说:“通过国家投资、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承包实施、分层管理、统一验收,向社会公开招标,组织治沙协会、治沙突击队等专业队伍,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老虎口沙区进行集中治理,共完成压沙9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7万亩。积极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交流,完成芨芨草、粘土、尼龙网、卵石沙障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方法试验示范20余项,建成治沙技术试验示范核心区2300亩。”同时,改变过去迎风坡埋压沙障沙的方法,采用沙漠全覆盖埋压沙障,沙漠和空滩全部栽植梭梭的治沙方法,有效提高了治理效果。
青土湖位于民勤县最北端,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后由于上游来水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1959年前后完全干涸并逐渐沙化,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此“握手”,标志着民勤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2011年2月25日,武威市市委书记火荣贵、市长郭承录带领市上四大班子全体领导、武威军分区机关官兵、市直各部门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民勤县青土湖开展春季压沙活动。民勤县四大班子全体领导,县直部门、有关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西渠镇、东湖镇干部群众,治沙协会及治沙突击队成员参加了压沙活动。在活动现场,市县各单位干部职工群众3000多人协力合作,在划定压沙区域内共同开展压沙活动,截至活动结束,累计投入机械2000多台次、拉运麦草460吨,完成压沙面积1150亩。
今年,民勤县把青土湖作为全县防沙治沙的主战场,通过封、造、管、用等措施,完成压沙造林1万亩,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示范区,同时以青土湖生态治理为带动,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全面落实生态安全战略,把握“高效、节水”两个关键,瞄准“生态、安全、优质”三个定位,以防沙治沙和特色林果业为重点,力争年内完成人工造林6.4万亩,建设特色林果产业基地3万亩,实施封沙育林8.5万亩,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0.4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0.46万亩,工程压沙3万亩,通道绿化300公里,义务植树200万株,育苗0.4万亩。
东湖镇下润村在青土湖腾格里沙漠边上,村支书沈嘉道带领群众治沙造林在村庄北面建起了一道3公里长、5000多亩的防沙林带,在1500亩的梭梭上嫁接肉苁蓉,退耕还林1100亩,还种了700亩苜蓿,带动每个农户发展养羊20多只,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多元。梭梭上嫁接肉苁蓉技术是沈嘉道从内蒙古左旗引进的。肉苁蓉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植,素有“沙漠人参”之称,寄生于梭梭根部。沈嘉道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沙漠就得靠沙漠生存和发展。1500亩梭梭林按户划给村民嫁接肉苁蓉,每年每户也能收入2000元到3000元。既能防风固沙,又不浇水。既办理了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还能增加群众收入,是一项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沈嘉道引进的这项梭梭嫁接肉苁蓉的沙产业技术已在正新、往致等多个村社推广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小小门路。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目前,民勤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01.82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完成工程压沙25.0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昔日流沙滚滚的不毛之地逐步形成生机初现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以缓解,“老虎口”、青土湖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性改善。
代表提出《大力发展林果业建议》,民勤在全县范围内实施“2311”工程,当年种植红枣2万亩,葡萄1.24万亩,枸杞6400亩
为了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大力发展林果业建议》,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五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快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和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态恢复、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目标,民勤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全力实施“2311”(户均2座棚、3亩经济林,人均1亩大田,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
在具体工作中,民勤县按照“东坝葡萄、西坝红枣、湖区枸杞”的发展格局,以苏武、东坝、夹河、双茨科、大滩等乡镇为重点,分户建园区,规模建基地,逐步构建以干线公路为主线、以村社为依托的酿造葡萄基地;以薛百、三雷、大坝等乡镇为重点,以矮化密植枣园、枣林网为主要发展模式,加快现有红枣果园改造升级,扩大红枣基地建设规模;以东湖、西渠、红沙梁、收成等湖区乡镇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加快枸杞基地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通过扩大示范基地、加快良种苗木繁育、完善科技支撑、推行标准化生产等措施,新建酿造葡萄基地8万亩、红枣基地5万亩、枸杞基地2万亩,到“十二五”末,全县酿造葡萄面积达到10万亩,红枣面积扩大并稳定在10万亩以上,枸杞面积达2万亩以上,县境内特色林果业面积达到22万亩以上,特色林果产业总产值超过9.2亿元,扶持培育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的红枣加工销售龙头企业1家、生产能力在0.3万吨以上的枸杞销售及精深加工企业1家,境内葡萄榨汁能力达到5万吨,充分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的目标;初步建成产品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竞争实力较强的新型林果产业体系,农民从林果产业中获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为了进一步推进“2311”计划,加快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民勤县分别制定了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产业2011年发展实施方案,特色林果业技术培训计划,扶持奖励办法。县人大代表、三雷镇党委书记仲生爱介绍说,“三雷镇今年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落实县上补助奖励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对已确定在今年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农户,连片种植50亩以上,按每亩100元标准建立特色林果业个人发展储蓄基金。对林果业能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要求栽培,成活率在一至三年达到95%以上并验收合格的农户,按每亩每年100元标准再给予奖励。
县林果办干部李开明介绍说,今年民勤县调运了优质酿造葡萄苗木288万珠、红枣200万珠,枸杞150万珠,从修根、开沟、挖穴到定植,严格遵循技术规范,确保苗木成活率。
政府扶持、干部帮扶,激发了广大群众栽植特色林果的热情。苏武乡邓槽村建成酿造葡萄1200亩,产量每亩可达2000公斤,亩收入在4500元以上。薛百乡薛百村近几年持续推广红枣和大田作物间作3000多亩,农民除了大田收入,每亩还有近千元的红枣收入。东坝镇左新村农民吴智瑞去年种植的枸杞亩收入超过3000元,今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育了4亩枸杞苗。在采访中他告诉笔者,“枸杞进入丰产后,亩产干果将达到500斤以上,按今年每斤20元的市场价格,亩收入将过万元,有政策的扶持,有林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群众栽植枸杞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多群众决定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县人大代表、林业局局长彭智荣说:“在今年的人代会上,代表们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提出发展林果业的建议3条,人代会结束后,我们就按照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落实代表建议,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实施2311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当年种植红枣林2万亩,葡萄1.24万亩,枸杞6400亩。力争用5年时间,把特色林果业培育成民勤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民勤农民增收的阳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