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凉:助推中小企业提速发展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3-04 10:53:09
日前,甘肃省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平凉市政府关于全市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对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这是平凉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第二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工作报告,第二次进行满意度测评。
平凉市目前有中小企业2727户,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76万人,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7.32%。面对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环境是否进一步优化?是否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今年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纳入监督范围。
聚焦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把脉
2014年3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由分管领导带队,抽组了懂金融、熟悉企业管理、全面掌握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组成人员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全市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有的才能放矢。执法检查组出发前先后召开了3次协调调度会,摸清了全市中小企业底数、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学习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国家、省、市的政策规定,让检查组成员变成“行家里手”。制定了周密的检查方案,给每位成员分配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使检查组成员各司其职,突出了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市属和平凉工业园区、崆峒区、华亭县、静宁县的26户中小企业,发放调查问卷78份,召开汇报座谈会6场次,听取了市政府、重点检查的县(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和部分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追根究底,不遮不掩,把问题亮在桌上、摆在面上。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近年来,“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融资、土地、人才“三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聚焦审议,开出解决问题“良方”
2014年3月,在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并对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我们要结合平凉实际,实事求是地指出平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解决平凉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景山就会议审议提出明确要求。
“我们每年花大力气招商引资,给了各种优惠条件,但我们本地的企业和资金却流向外地,是什么原因?我们的政府和部门想过这个问题吗?”赵景山在发言中针对本地企业资金外流的现象,直言不讳地发问。
“建议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专、精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实施商标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品牌。”
“鼓励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走生产、研发、科技相结合的路子。”
“建立银企交流机制,加强创业辅导和对地方名优产品的保护,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实际,不谈成绩,只谈问题,提出了一条条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书提出,要进一步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推进机制。
集中民智,为有效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痼疾”开出了一剂“良方”。
聚焦落实,重在既治标又治本
由于执法检查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全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平凉市委主要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市委批转了执法检查报告。
审议转交后,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分析研究,两次下发整改督办通知,针对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的问题和审议意见书提出的6个方面建议,研究细化出了23条具体整改落实措施,并明确牵头部门和落实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审议意见得到了较好办理落实。
2014年12月12日,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对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表示满意。
“我们的执法检查搞得扎实,政府的办理措施得力,存在问题整改基本到位,这对促进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一位参与执法检查的组成人员在听取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时说。
通过“一查二审两测评”,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监督在治标的同时,将助推全市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刘小明 刘婧)
平凉市目前有中小企业2727户,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76万人,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7.32%。面对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环境是否进一步优化?是否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今年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纳入监督范围。
聚焦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把脉
2014年3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由分管领导带队,抽组了懂金融、熟悉企业管理、全面掌握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组成人员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全市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有的才能放矢。执法检查组出发前先后召开了3次协调调度会,摸清了全市中小企业底数、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学习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国家、省、市的政策规定,让检查组成员变成“行家里手”。制定了周密的检查方案,给每位成员分配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使检查组成员各司其职,突出了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市属和平凉工业园区、崆峒区、华亭县、静宁县的26户中小企业,发放调查问卷78份,召开汇报座谈会6场次,听取了市政府、重点检查的县(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和部分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追根究底,不遮不掩,把问题亮在桌上、摆在面上。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近年来,“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融资、土地、人才“三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聚焦审议,开出解决问题“良方”
2014年3月,在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并对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我们要结合平凉实际,实事求是地指出平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解决平凉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景山就会议审议提出明确要求。
“我们每年花大力气招商引资,给了各种优惠条件,但我们本地的企业和资金却流向外地,是什么原因?我们的政府和部门想过这个问题吗?”赵景山在发言中针对本地企业资金外流的现象,直言不讳地发问。
“建议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专、精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实施商标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品牌。”
“鼓励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走生产、研发、科技相结合的路子。”
“建立银企交流机制,加强创业辅导和对地方名优产品的保护,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实际,不谈成绩,只谈问题,提出了一条条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书提出,要进一步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推进机制。
集中民智,为有效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痼疾”开出了一剂“良方”。
聚焦落实,重在既治标又治本
由于执法检查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全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平凉市委主要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市委批转了执法检查报告。
审议转交后,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分析研究,两次下发整改督办通知,针对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的问题和审议意见书提出的6个方面建议,研究细化出了23条具体整改落实措施,并明确牵头部门和落实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审议意见得到了较好办理落实。
2014年12月12日,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法一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对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表示满意。
“我们的执法检查搞得扎实,政府的办理措施得力,存在问题整改基本到位,这对促进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一位参与执法检查的组成人员在听取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时说。
通过“一查二审两测评”,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监督在治标的同时,将助推全市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刘小明 刘婧)